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首页 > 学科建设 > 正文

《视译》

发布者:  时间:2024-05-14 15:48:32  浏览: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制作人:赵宋文

课程名称

视译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英语(翻译方向)

课程类型

专业课

开课年级

2021级(本科生三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32课时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旨在通过将思政内容与口译、视译技巧融合,帮助学生观察世界、理解中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并提升英语口译能力,视译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技巧,掌握会议视译技巧和篇章视译处理方法,掌握会议用语的翻译并进一步积累专题口译词汇,进一步提升英语语言基本功,强化交替传译及视译技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有效传播中国声音。通过时政相关的各项口译任务训练和小组合作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掌握带稿同传模式的特点和基本训练方法,了解国际会议的流程和译员工作范围,为后续同声传译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本课程采用课堂形成性评估教学法,设置小组讨论、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等环节,实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模式。学生在学中评、评中学,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35%)、期中(15%)和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的依据为课堂表现(口译情境表演、 视译演示、问答互动等)及作业完成情况(书面作业、口头视频、多媒体平台使用等);期末成绩为视译篇章口试的得分。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汉英视译技巧的实践》

2.对应章节第二单元视译技巧 第四小节汉英视译技巧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3.课程讲次第7周,第二单元(7-8课时)

三、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总体教学目标:本课程案例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总体目标是通过汉英时政语篇的实践材料,帮助学生巩固汉英视译技巧。

素质目标: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深入了解中国的扶贫成就,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目标:自主学习和拓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背景知识,了解并掌握英汉及汉英视译的技巧与方法;进行视译实践练习,巩固顺句驱动和断句等同声传译的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语篇实践联系,提升视译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汉英带稿同传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案例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时长为1周,2学时。在本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布置任务,旨在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为本单元内容做好准备。课堂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启发思维,关注细节,注重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和思辨能力。 视译练习部分,教师准备演示文稿,通过对比源语和译文,直观演示意群的分析方法,思考形与意的辩证关系,领悟口译的根本原则。带稿同传部分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与学生共听译语录音,总结典型问题和个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拓展练习部分指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观点、受众意识、团队合作、公共演说以及活学活用。

五、案例教学设计

本教学案例的教学时长为1周,共 2学时(45 分钟/学时)。具体教学安

排如下:

第七周(1-2课时)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教学评价

课前任务

任务一:复习本单元前面的知识内容,熟记术语;

任务二:调研“扶贫”课题,

记录几组扶贫相关的数字,

并在课堂分享环节用英文解释这些数字的具体含义及意义。

任务一:温故知新;

任务二:自主学习,查找资源,拓展背景知识,转化为微型演说,有理有据。

学生自评

(任务一要求准确记忆术语;

任务二要求观点明确,能用数字和事实佐证。)

第一部分-术语准备(20 分钟)

活动一:教师提问学生,检查术语记忆准确度;

活动二:学生课堂汇报课前准备任务二,可以自告奋勇,教师也可以鼓励平时发言不主动的同学;

活动三:教师对术语分成三大类-脱贫攻坚、五四运动和传统智慧,介绍多种动词搭配,深度辨析“(明)德 /virtue”一词的含义、用法及补充例句,示范严谨的学

习方法。

活动一: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课前准备。

活动二:学生对课题事前做研究,积累数字和事实,这种课堂互动能激发学生公共演说的热情,既不怯场,又能做到言之有物。

活动三:教师要对术语有精准深刻的理解,并能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追问,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求真义。

1. 教师评价,点评准确度和课堂汇报质量,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2. 学生互评,对其它学生的观点给出反馈。

第二部分-跟读练习(10 分钟)

学生同步跟读英译段落的音频,耳听、口说、脑记同时进行,模仿语音语调,边跟读边理解,思考意群关系。

口译是一门实践为重的学科,清晰准确的发音、自然流畅的语调和有沟通力的表达是基本功。

教师评价。

(针对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指出学生英文语音语调的不足,课堂强化改进,课下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并录音。)

第三部分:视译练习(50 分钟)

教师选取一到两个段落,用演示文稿比较源语与译语,分析汉语时政文体的典型特征以及如何运用所学汉英视译技巧处理难点,如术语的查证、无主句的处理、如何断句、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等等。

接下来一个段落,教师带领学生做类似分析。

剩下的两个段落,给学生准备时间,自己尝试。教师课堂提问多个同学,给出帮助和反馈。

循序渐进,授人以渔,逐渐由教师占主导过渡到学生占主导。

在语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思考处理方法,组织译文,确保说得出,让人听得懂。

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之后,再启发深入思考,让学生体会中英文语言体系在文化与文法方面的差别,实现技能进阶,学会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并自如转换。

1. 教师评价,点评口译思路和译语质量,点拨难点。

2. 学生互评,对其它学生的译语做出点评, 也可以跟自己的译语做比较。

第四部分:总结与任务布置(10 分钟)

1. 完成课堂篇章的反复视译实践练习,并进行提炼总结。

2. 准备下一周上课的课堂演示与讨论活动的内容:首先,学生阅读拓展练习的选篇,领会精神实质,抓住要点,思考现实意义。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将要准备的中文发言的切入角度,论证选题可行性。确定选题,设想交流时空和场景,明确交流目标。

再次,查阅资料,积累材料,组织论点。如有必要,制作演示文稿。最后,小组内试讲、试译。

这个课前准备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检验学生的思辨能力、学术能力、公共演说能力,是创意落地和团队合作的试金石。

学生自评

(讲好中国故事:突出文化自信、受众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策划演讲的结构和策略;追求逻辑清晰有条理;讲究语言精炼、用词恰当、有表现力。)

六、教学反思

教师结束本讲课程授课任务,应对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性反思,总结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学生的参与和接受程度,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后续教学保留宝贵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