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首页 > 学科建设 > 正文

《英国文学》

发布者:  时间:2024-05-14 15:53:44  浏览: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制作人:张曦月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英语

课程类型

专业课

开课年级

大三年级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32学时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英国文学》是一门英语专业必修课,共32学时。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经典作品及其文化内涵,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学生将深入了解英国文学的历史演变和流派特点,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将重点介绍英国文学经典作品,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此外,本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不仅能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还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东西戏剧巨匠辉映,显中华文脉之璀璨——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之巅的对话

2.对应章节:Chapter 12

3.课程讲次:第4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莎士比亚生平与创作风格:学生应能详细描述莎士比亚不同阶段的生平(童年、青年、中年),并理解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他的创作风格。此外,学生应能列举其主要作品,并概述其创作三个阶段的特色与代表作品,从而掌握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 理解莎士比亚的悲剧:学生需了解莎士比亚悲剧的基本人物刻画及情节结构,以理解其悲剧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社会价值。

2. 能力目标

—— 跨文化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对比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戏剧创作上的异同点,从而提升其跨文化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 戏剧艺术鉴赏能力:通过观看《牡丹亭》等戏剧片段,学生应能感受中华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并提升其戏剧艺术鉴赏能力。

—— 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应能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培养全球化视野,并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思政目标

—— 戏剧文化兴趣与审美情趣:通过学习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与作品,激发学生的戏剧文化兴趣,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通过对比东西方戏剧大师,引导学生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成就,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 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案例主要内容

本案例以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创作为主线,通过对比研究,展现东西方戏剧文化的璀璨与独特魅力。案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莎士比亚的基本介绍与作品分析

首先,我们将对莎士比亚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他的童年、青年、中年等生平经历。通过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生活轨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接着,我们将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基本信息、创作的三个阶段以及四大悲剧等。特别地,我们将深入探讨悲剧的意义,分析莎士比亚如何通过悲剧展现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2. 汤显祖的生平与作品比较

在介绍完莎士比亚后,我们将转向汤显祖的介绍。我们将讲述汤显祖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戏剧家的成长过程。随后,我们将对比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作品,通过观看《牡丹亭》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汤显祖戏剧的艺术魅力。同时,我们将引入世界各地人民观看汤显祖戏剧的新闻报道,展示其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地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深入理解他们的作品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还能够从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对比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讲授与引导法、课堂讨论、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讲授与引导:首先,将系统地讲授莎士比亚的生平,包括童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莎士比亚的成长背景对其创作理念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2)作品分析与讨论:接着,将介绍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基本信息、创作的三个阶段以及四大悲剧等。在介绍完每部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为什么400年后我们依然还需要莎士比亚的悲剧。通过讨论,升华学生对人文艺术的热爱。

(3)比较分析法:在学生对莎士比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引入同时代汤显祖的介绍,并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两者的生平、创作理念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两位戏剧家的特点。

(4)案例分析:最后,引入世界各地人民观看汤显祖戏剧的新闻报道,展示汤显祖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地位。

(二)教学重点

通过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的成长经历、创作环境以及个人成就,以便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内涵与风格。解读他代表悲剧的意义,从而领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并将其与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进行比较,探讨中西方戏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方案:

1.诊断性评价:设计简单的问卷和量表,在课前和课后发放,判断学生的学习观是否正确;

2.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提问次数、回答质量等,以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反思报告,评价其在广泛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将成绩作为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间接性评价的内容。

(四)教学设计

1. 莎士比亚生平与戏剧作品介绍(15分钟)

通过PPT展示莎士比亚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为后续解读其作品奠定基础。如图所举例:

2. 莎士比亚悲剧解读(15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如“你们是否了解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呢?”“能说出你所了解的他这些悲剧的基本剧情和人物吗?”引导学生进入到悲剧这个话题。

3. 思政元素融入(5分钟)

图1:展示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并且询问学生:什么是悲剧?

图2 :展示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图片,询问学生:为什么四百多年后我们依然需要阅读悲剧?

4. 小组讨论(20分钟)

(1)引入话题:教师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及悲剧的净化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意义和价值。

(2)分组与分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组内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和观点,以促进多样化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讨论。

(3)小组讨论:学生围绕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组长负责记录讨论要点,确保讨论有序进行。

(4)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各小组,了解讨论进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偏离主题的讨论,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5)汇报与分享:选派个别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互动。

(6)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讨论情况,对悲剧的净化功能与教化作用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5. 思政元素融入(5分钟)

图:展示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一起的铜像,让学生猜猜他们,引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名字。

视频:播放具有中国特色的昆剧“牡丹亭”的演出集锦,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6.比较分析(15分钟)

(1)准备阶段(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明确比较对象、梳理异同点、分析原因与影响,展示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法。

(2)小组讨论与分享(8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和一部汤显祖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内容包括:两部作品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点介绍汤显祖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比莎士比亚,让学生认识到汤显祖作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独特之处。

(3)拓展延伸(4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和意义?如何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

7.思政元素融入 (5分钟)

图:给学生展示牡丹亭在海外的演出情况的新闻报道

8. 案例分享(7分钟)

通过牡丹亭具体案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探讨《牡丹亭》海外演出成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意义。选出个别代表,谈谈他们对此的观察与思考,包括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感受和启示,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分享结束后,其他学生可提问或发表不同看法,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互动。

9.课程总结与反馈(3分钟)

老师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东西方戏剧文化,帮助他们认识到中华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形式,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有效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对于戏剧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与启发。此外,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好地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也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总体而言,本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