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学院: 外国语学院 制作人:李丹
课程名称 |
大学英语II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数字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 |
课程类型 |
公共基础课 |
开课年级 |
2023级非外语本科 |
课程性质 |
综合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64 |
一、课程简介
1、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Ⅱ》共计64学时,延续《大学英语 I》的体系,通过对语言技 能的综合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好语言基本功。引导学生辨别多元视角、对 比不同文化、深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 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课以“The significance of traveling”为单元主题,通过 Text AWhy Traveling is Important 及Text BHow to Make a Travel Itinerary两篇阅读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旅游的意义,通过旅游导入思政教育,融入以庐山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生活方式。
2、学情分析
1) 语言能力:教学对象为本校一年级的经济学院的学生,该学院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化较大,深层解读文本和语篇分析能力较弱,写作缺乏条理性,输出内容缺乏内涵。
2)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动机偏向工具性动机,即英语学习不是完全出于对英语文化的强烈爱好,而是主要出于需要考试如四级考试的需要。
3) 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在老师带领下,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互动,配合老师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少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弱或分析本身缺乏兴趣,课堂上配合的热情不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涣散的情况。
4) 思辨能力:学生有一定的思辨潜力,通过运用各类信息检索手段,可以完成对语 言信息材料的筛选与加工。其分析深度、广度以及对各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还有提升空间。
二、案例基本信息
1. 案例名称:知行合一,深耕中国地域文化之庐山行---Why Traveling is Important
2.对应章节:Unit 5 Text A Why We Travel
3.课程讲次:Book2-Unit5-第1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本单元主题,探讨旅行的意义,感受中国文化
2.从中国文化延展到地域文化,感受庐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3.理解、掌握本章节的重要词汇同时赏析与庐山相关的诗词,学会鉴赏东西方诗歌的美。
● 能力目标:
1. 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2. 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
3. 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4. 职业能力: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5.思辨能力:学生有一定的思辨潜力,通过运用各类信息检索手段,可以完成对语言信息材料的筛选与加工。其分析深度、广度以及对各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还有提升空间。
●思政层面
1、厚植文化自信,通过案例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庐山文化底蕴,引导学生爱国爱家。
2、学习层面,通过关于庐山诗歌的中英文译本,感受不同文化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3、进行认知破局,打造高维思维模式,学会如何进行思辨,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四、案例主要内容
1、课前:提前进行预习,思考旅行的意义,准备好相关的词汇表达,同时收集关于描写庐山的诗歌。并观看视频China Adventure。
2、课中: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进行探讨,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 外国语学院小浔英语说团队制作的关于庐山的英文视频,感受地域文化,同时赏析关于庐山的诗歌的中英文版本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以及翻译能力。
3、课后:背诵《望庐山瀑布》以及《题西林壁》英文版
五、案例教学设计
本课程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平台多维度多角度提升英语学习效果,同时注重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价值引领。
|
教学内容 |
教学手段 |
教学目的 |
课前 |
词汇积累,诗歌积累 |
Welearn 学习平台 |
扩大学生词汇量 |
课中 |
利用课前积累词汇回答课堂内容,英文庐山自然景观学习同时进行关于庐山诗歌的中英文鉴赏 |
头脑风暴 视频观看 主题探讨 |
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诗歌鉴赏提升翻译能力,进行思政教育 |
课后 |
背诵诗歌 |
线上口语练习 |
深耕中国地域文化,提升口语能力 |
课前: 教师课前在 Welearn 学习平台发布资料,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后在平台内 提交旅行话题词汇积累以及收集关于描写庐山的诗歌。同时观看视频China Adventure。
课中:1.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探讨以下问题:
1.Why do people travel?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velling? 2.Where is the place you most want to visit? Share your reasons.
3. In what ways can travel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apply knowledge gained in the classroom, such as language skills, history, or cultural studies?
4. Can travel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5. what’s your view of Mount Lu?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6. Can you share us some poems about Mount Lu.
2.视频学习
庐山自然景观(小浔英语说)
庐山自然景观
讲好浔阳故事,传承九江文化。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浔英语说。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庐山自然景观。
Tell the story of Xunyang, inherit the culture of Jiujiang. Hello everyone, this is Xiaoxun English Speaking. Today, let’s learn about the natural landscapesof Lushan Mountain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小浔带你一起来欣赏庐山东南的三处自然景观--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
Lushan Mountain, located in Jiuj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is famous for its majesty, wonder, precipitousness and beauty.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Holy Mountain of Humanity"and has a reputation of "the magnificent scenery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Here, Xiaoxun will take you to appreciate threenatural landscapes in the southeast ofLushan Mountain --Sandie Spring, Wulao Peak and Hanpokou.
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庐山东南的三叠泉。三叠泉,古人称“匡庐瀑布,誉为“庐山第一奇观”,高约155米,世人对其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
First, we will introduce you Sandie Spring in the southeast of Lushan Mountain. Sandie Spring,called "Kuanglu Waterfall" by ancient people, is known as "the first wonder of Lushan Mountain". It isabout 155 metershigh and is known by the world as“not being a guest of Lushan Mountain until reaching Sandie Spring"
泉水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谓之三叠泉。
3. 鉴赏关于庐山的诗歌
《望庐山瀑布》
The Waterfall in Mount Lu Viewed from Afar
李白
Li Bai
日照香炉生紫烟,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incense-like cloud;
遙看瀑布挂前川。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飞流直下三千尺,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疑是银河落九天。
As if the Sil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
《题西林壁》
Written on the Wall of West Forest Temple
(宋)苏轼Su Shi
横看成岭侧成峰,
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the side,
远近高低各不同。
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
不识庐山真面目,
Of Mountain Lu we cannot make out the true face,
只缘身在此山中。
For we are 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
(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译)
作为庐山西林寺的题壁之作,东坡的这首诗可应眼前之景,又能道象外之机。哲思隽永,禅意盎然,故能传诵千古。
这首七言绝句采用首句入韵的平起式,是最工稳的七绝格律。具体如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许渊冲的译文则采用翻译中国七言古诗常用的六音步抑扬格,每行为十二个音节,轻重音交替;以及随韵体,韵脚邻行相押:side,wide,face,place。
原作前两句铺陈山势,后两句以警句作结,起承转合行云流水,仿佛信手拈来,而其中所包蕴的哲理却令人钻之弥深。
标题为“题西林壁”,如果读者粗心,也许会忽略“西林”是“西林寺”的简称。译文标题将隐去的“temple”归还,实则也还原了这首诗创作的语境。西林寺在当时已是有七百年历史的古刹,而苏轼是修禅之人,在此处留下笔墨,必然少不了方外之心。因此,想要欣赏原作和许渊冲的译文,我们不能仅仅把 这首诗视作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泛化哲理诗,而要能还原情境,体会其中的禅意。
对比原文和译文的首句,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语法差异如何微妙地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汉语的单复数要靠额外的词语限定,而惜字如金的绝句往往大刀阔斧,芟除枝蔓,只留下最骨干的成分,这就造成了数量的模糊。
汉学家宇文所安翻译《杜甫诗集》时便认为这是翻译汉诗的困难之一,他以一首诗中的“鸟飞空”(bird fly sky)三字为例,不知究竟是“一只鸟在天空飞翔”(A bird flies in the sky),还是“一群鸟在天空飞翔”(Birds fly in the sky)。这类地方就对译者的原文理解和艺术审美提出了考验。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侧面望去,究竟是《溪山行旅图》般的构图,一座“峰”遮天蔽日?还是像《庐山高图》一样,群“峰”巍然并峙?这其实取决于看山的具体位置,东坡并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全交由我们自己去想象。然而这个问题在单复数清晰的英文中无可回避,许渊冲用复数“peaks”为我们确定了人与山的位置关系——远眺而非从山脚仰望,同时也通过耸立的群峰勾勒出庐山的壮阔。
译文的第二句以“Assuming”领起。这是一个富含张力的词语,在此处表示“呈现”,同时又暗暗勾连着“假装”、“假定”等义项。原文的首句重复使用了“成”这个语气较强的动词,但实际上,是“岭”是“峰”皆目之所得,随角度而变化,并非如此确凿之事。“Assuming”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恰到好处。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收束全篇的名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掷地有声。与之对应,许渊冲的译文在此处也着力甚多。“lost”(迷失)对应原文的介词“在”,以增色式译法道出了东坡游山遐思时的心境,衬托出山的高大幽深,相形之下,人的肉身与精神都显格外渺小。“heart”表示中心,但同时包含丰富的指涉,若深一步挖掘,我们或可联想到“住色生心”之说。山形多变,正如世相纷繁,万法幻变。庐山究竟形貌如何,是岭还是峰?当每个人以“我”为基点动心起念,执著于这个问题时,便迷失在了“分别心”之中,无法识得其“真面目”(true face)——或者说“真如自性”。
如此看来,将“身在此山中”译成“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使隐藏于诗歌肌理之中的禅意得以彰显,可谓窥入东坡肺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大概正是东坡在颠沛的贬谪生涯中所体证和奉行的吧。
课后:背诵《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英文版,同时在WeLearn上口语跟读打卡
六、教学反思
1.在课程思政方针指导下,课程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为宗旨,将思想 政治工作贯穿英语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平台多维度多角度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2.本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地域性,时代性,将中国文化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紧扣时代特征,引起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关注,同时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注重知识教授,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将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理解语篇和回应语篇相结合。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视频观看,头脑风暴,主题讨论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4教学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思政素材比较多,由于教学进度的影响,很难充分展开,教师自己教学工具和手段有限,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时效性仍然有待加强,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尽可能高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