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制作人:项莉
课程名称 |
《二语习得》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英语专业(师范类) |
课程类型 |
专业课 |
开课年级 |
三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32 |
一、课程简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语习得》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二语习得》课程介绍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三个不同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在习得的基础上思考教学,在教学中反思习得理据。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内涵,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二语习得理论。培养科学家精神,树牢中学名师担当。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彰显个性、三全育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2.对应章节:模块4.1 学习者个体差异
3.课程讲次:12
三、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年龄、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学能与智力、性格、学习策略的概念;
2.能够掌握关键期假说;
3.能够理解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之间的异同;
3.能够理解学能与智力之间的异同;
4.能够厘清学习者个体差异给语言学习所带来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提升将学习者个体差异理论应用于二语学习的能力。
2.提升将学习者个体差异理论应用于未来二语教学的能力。
3.提升将学习者个体差异理论应用于二语学术研究的能力。
(三)思政目标
1.自主学习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从年龄、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学能与智力、性格、学习等学习者个体差异入手,让学生通过分享,小组合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内部动机,摈弃以“考试为纲”的学习思想,培养“探究知识,发现魅力”的自主学习观。
2.教学观
建构学生的教学观。让他们了解到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在未来踏入教学岗位时,能做到因人施教,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探寻出满足学生需求,又能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建构正确的教学观。
3.学术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学术观。在讲解知识内容时候,标明授课内容的出处,引导学生正确引用文献,建立学术规范。
四、案例主要内容
学习者个体差异是二语研究对象之一,探究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因人施教,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认知,以便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成功程度。而师范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未来的教师。因此,在“学习者个体差异”融入课程思政,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观,也能培养他们的教学观和学术观。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本次案例以三知课型为主,包括输入习知+互动悟知+输出思知。

1.课前输入习知
学生线上观看中国大学慕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视频,绘制模块4.1 学习者个体差异思维导图建立理论知识逻辑结构,完成低阶理论知识前测检验学习效果,阅读学习通资料栏第60篇论文,云端留言讨论困难点。
2.课中互动悟知
复习悟新知。小组展示上一节课模块3.2社会文化模型的全英文报纸,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其他小组代表点评报纸选材、设计和汇报表现,教师总结。
名人堂。师生讨论本模块4.1 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经典理论提出者John Bissell Carroll 和Elaine K. Horwitz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之路。
案例导入。讨论依据资料栏第60篇论文设计的问题,案例导入搭桥新旧知识。
问题驱动。渐进性问题驱动师生合作性学习,开展翻转活动助推理解二语习得知识,提升教研能力。
观看视频,讨论年龄与语言的关系,理解关键期假说。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形成思辨能力。
观察图片,辨别场依赖和场独立,现场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下定义,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用输出倒逼输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自己和学者们给的定义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通过对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的概念和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学习风格,让他们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标注课堂上定义等内容的来源,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运用现代语言学能量表测试学生的语言学能。辨别学能和智力的异同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重新思考学能和智力区别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以单一的标准评判学生,因为学生的学能和智力可能存在差异。
性格量表助力学生自测性格。小组合作,互动谈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执着于他人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思想。其次,让学生觉知到性格差异,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能够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剖析认知、元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组织小组讨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让学生未来在进入到教学岗位时,能够引导自己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高阶理论知识后测内化学习内容,总结反思促发展。
3.课后输出思知
在模块4.1学习者个体差异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夯实项目:主题报纸设计。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设计全英文报纸,整合拓展延伸各个模块的高低阶知识。
(二)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选择
(1)自主学习法
线上发布自学任务,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自立、自为、自律地学习。
要求学生观看中国大学MOOC(慕课)里由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5.1-5.4节的授课视频及相应的测试题,完成教材第81页至93页内容的思维导图绘制和模块4.1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低阶知识前测,在学习通上参与前沿学术论文话题线上讨论,汇报预习中产生的疑惑或“初理解”。
(2)问题驱动法
精心设计渐进性问题驱动深度教学,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学生理解应用学术理论搭建动态支架,基于低阶知识重构理论知识框。
(3)项目导向法
学生为完成项目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精神,提升社交协作能力。围绕报纸主题“社会文化模型”,小组合作完成包括报纸制作与汇报。报纸分为AB两个版面,A面为基础版,复习巩固上一个模块3.2社会文化模型的理论内容。B面为拓展版,应用理论于教学案例。课堂上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全英文报纸并用英文做汇报,其间,邀请同学讨论相关问题。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学习通开展丰富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此外,还使用了Xmind绘图软件、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PPT)、中国慕课、中国知网及百度学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从2023年2月起至今,本课程已经通过超星尔雅平台建课并在本校运行,这学期第二次开课。教学团队担任的11个行政班的331名学生选用了此课程资源,累计页面浏览量为469191人次,累计互动586次。
3.考核评价方案
《二语习得》课程设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4种评价方式,支撑课程目标。如下图,这4种评价方式突出思维导图绘制、小组专题项目报告撰写和讲演、小组合作主题报纸制作展示和小组评价、问题应答的形成性评价。
总评成绩 100% |
平时作业 17.5% |
课堂表现 17.5% |
期中考试 15% |
期末考试 50% |
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 行业教师 |
双师型教师+ 行业教师 |
双师型教师 |
双师型教师+ 行业教师 |
二级指标 100% |
慕课学测 30% |
前测试题 10% |
后测试题 10% |
思维导图 绘制 20% |
项目报告撰写30% |
小组评价20% |
问题应答 30% |
项目报告讲演50% |
报纸 制作 70% |
报纸 展示 30% |
基 础 知 识 60% |
拓展应用 40% |
知识巩固 35% |
知识拓展 35% |
类型 |
诊断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
目标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以师范专业认证理念驱动教学改革创新,在三知课型教学中,完成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实现了教学相长,达成了预期教学目标。95%学生在报纸汇报、案例剖析、问题应答和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能抓住本质、辩证思考,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本次课内化融合了高阶知识和低阶知识,提升了学生反思辩证能力、评价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创新应用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提升了师范生创新思维、沟通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养成优秀品格,培养科学家精神,树牢中学名师担当。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对报纸制作与汇报和问题应答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多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为特点不同、述求各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指导与帮扶。课堂中剖析更多前沿学术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分析高阶知识,对关键内容做到有提示、有跟进。加大慕课学习考核力度,督促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