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环境的需要。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成为中国的最强音。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其创新创业能力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盛发展,许多高校已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有力的支撑就是内在的精神,所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上指出,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什么是创新创业精神?如果从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环节,一个比较适当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一整套的意识。如果从个体的精神符号来说,志存高远、独立思考、敢为人先、不畏艰险、永不自满、永不言败等等,都可算创新创业精神,这也是成功者所应具备的精神特质,是一种成熟、富有创意并有着较高追求的做事与思考方式,也是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没有这种创新创业精神,无论学习多少技能、拥有多大能力,都不会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诚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个体自身的素质有关,但这种精神是可以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的。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日前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创业精神不仅可以被教授,而且应该被教授。”同理,创新精神也是可以被教授并应该被教授的。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使学生树立一种思想、具备一种精神,相较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难于量化和评估,但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精神的培养、意识的建立是要在教育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持续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通过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设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训练,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还要创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给学生创造屡败屡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
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先生说,创业是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中,我们如果使大学生具备了创新创业精神,拥有了创新创业热情,那么大学生所接受的所有创新创业功课就会事半功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就如同学习武功者打通任督二脉,才能让功夫达到至高境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宏伟的事业,宏伟的事业需要培养千百万合格的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创业者或者进行发明创造,但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创新创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做何种工作,都会做出一番成绩,形成一番气象,开辟一片天地。一个人需要这种精神,一个城市需要这种精神,一个国家更需要这种精神。所以,我们应该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放在重要的位置。